兩代人、兩份工

早前,筆者帶領了八十多名在香港或外地念大學的同學到廣州和深圳學習交流,讓他們親身體會內地的經濟發展、工作文化和社會狀況,好使他們能為自己的前路早作部署。

與「八十後」和「九十後」的年輕人對話時,發覺他們當中不少人都不只是「向錢看」;在青雲路上,很多年輕人都更重視興趣和理想。有些八十後的年輕人為了興趣,寧願從事一些薪酬不及在商界般高的工作;也有若干年輕人雖然在商界營役,但是他們不追求升職加薪,卻盡量利用公餘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實踐理想;更有些年輕人身兼兩職,每周花三天時間努力賺錢,其餘四天就去做一些低薪,甚至無薪,但正是自己興趣所在的工作。

 

量才而用增歸屬感

筆者馬上聯想到現在八十後年輕人的身兼兩職,和他們父輩時的身兼兩職去比較,委實是大相徑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不少年輕人畢業後,要面對家庭負擔、要賺錢幫補家計、要供弟妹讀書。當他們成家後,更要為置業及子女等種種開支而惆悵。他們根本沒有發展興趣、實踐理想的餘地,在社會打滾多年後,只管向錢看,希望有朝出人頭地,讓家人的生活過得更好。

社會上有若干聲音控訴現時八十後、九十後年輕人,上流機會不及他們父輩時那樣多;有趣地,不少研究都指出金錢已非現今年輕人的首要工作目標了。上幾代人的努力耕耘,為今天的年輕人提供了物質豐富的成長和生活環境,讓年輕人在畢業後不必為生計擔憂,而可追求興趣和理想,不作錢幣的奴隸。今天香港年輕人比他們父輩幸福得多嗎?

面對很多工作不是為了升職加薪的年輕員工,僱主的管理思維也要作出相應的調節。首先,不追求升職加薪,並不等於工作懶散,當然,不向錢看的年輕人,不會太適合從事銷售工作。然而,不少年輕人嚮往個人的自主空間,再配合他們的創意,僱主可以善用年輕人去從事一些創新設計的工作。

事實上,筆者真見過一些八十後的年輕人廢寢忘餐,在下班後仍費煞思量,就只是為了向上司呈交一件他們認為是完美的設計作品,或是「一條絕世好橋」。他們在家中所付出的時間,還多於躲在辦公室內的工時,這些年輕人所追求的首要目標,是要成功地把他們的心血商品化,推出市場,並獲得顧客愛戴和認同。

在後物質主義的社會裏,若干年輕人都嚮往保育、愛護環境、關愛弱勢社群。

較具規模的企業,其實可讓年輕員工擔當義工隊的骨幹,去開展各項企業社會責任的事工。

如此,企業一方面可建立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可增加年輕員工的歸屬感,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和降低流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