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工資

早前,有一位內地企業家打算把他的公司在香港申請上市;於是,他致電筆者詢問有關招聘首席財務官的事宜。言談間,他提出要以最少的金錢去聘請最好的人才。這個觀點使筆者再次聯想到,僱主和僱員在工資問題上是否真的處於兩極化的對立面呢?馬克斯在1844年撰寫的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中指出,工資是取決於資本家和工人的對抗性鬥爭。在今天的香港,工資水平是勞資雙方透過自由市場內的供求狀況,公平而有效地訂定出來。僱主和僱員像是身處矛盾的格局,各自因應本身的利益而討價還價。

勞資雙方互相依存

毛澤東1937年8月在延安發表一篇重要著作——《矛盾論》。他認為,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鬥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既然矛盾的格局是自然且普遍之現象,勞資雙方便應從正面互動的角度出發,摒棄對抗去解決工資問題。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明確地指出,「對抗只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處套用這個公式。」相信沒有太多人反對毛澤東學說,是充分捍衛工人利益的思想;但是,他絕非盲目地以對抗的態度看待僱主。在《矛盾論》中,他強調「矛盾著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沒有和它作對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沒有資產階級,就沒有無產階級。」對嗎?沒有僱主,哪有僱員?沒有僱員,僱主又怎營運公司呢?

相反,勞資雙方更應重視在矛盾格局下的同一性。除了相互依存的關係外,「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方面,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各向著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了去,向著它的對立面所處的地位轉化了去。」在珍惜雙贏的世代裏,僱主和僱員的存在都包含了對方的利益,透過理性的討價還價和市場機制,便能把矛盾同一化,得出合理的工資水平,恰似太極圖一樣,陽中帶陰,陰中有陽,動靜互存;矛盾雖在,卻平衡若定。正如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所言,「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勞動力獲得保障

在馬克斯的年代,絕大部分的工人都是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人。到今天,勞動力得到了有薪年假、法定假期、退休金和醫療福利等保障。馬克斯年代沒有的,是支撐著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知識工人(Knowledge Worker)。不少知識工人的收入比中小企的僱主還要高。

故此,馬克斯那種把勞資雙方放置於對抗地位的思想是嚴重落伍的。就算現時的共產黨,也倡導三個代表的理論呢!

《矛盾論》說明勞資雙方的矛盾格局是自然又普遍現象。在雙方相互運動的過程中,總能找出同一性而共榮並存。太極圖更精妙地表現了矛盾的雙方卻又包含對方的利益,因應天津,「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自由市場經濟也告訴我們「無形之手」為社會有效地分配資源。假使有人在這些基礎節外生枝,如最低工資的立法,就仿如在太極圖上強加一筆,終於把自然互動的格局弄至一塌糊塗。